在對中國經濟區(qū)域進行區(qū)域對比時,可以參照的界線有很多。比如胡煥庸線,一頭連接黑龍江省的璦琿,一頭連接云南省騰沖,它成為中國人口和經濟總量的分割線,線東南方36%的面積聚集了96%人口。更通俗的則是東中西部的劃分,在談論中國的地區(qū)發(fā)展差距時,常見的對比維度也是東部和中西部。不過近幾年來,陸續(xù)有觀察者指出了南北分化的趨勢。2017年兩會時,李總理也曾提出,中國經濟走勢分化的情況從“東西差距”變成了以黃河為界的“南北差距”。日前隨著31省市公布2018年的經濟數據,增速層面“南快北慢”的局面再次凸顯。重工業(yè)基地東北依舊沒能走出困境,山西、內蒙古等傳統資源型省份,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。
全球都曾被中國的區(qū)域失衡所震驚:沿海地區(qū)光鮮超發(fā)達國家,遍地是摩天大廈,錢多到花不完,內陸很多地方簡直像不發(fā)達國家,幾千萬人就著咸菜吃饃,甚至連口干凈的水都沒有。區(qū)域之間的貧富懸殊,一直是頂層高度憂心的問題。這不僅僅是先富帶后富的承諾,還關系到大國復興的歷史進程。于是,西部大開發(fā)、中部崛起等重大戰(zhàn)略一一落定。然而,就在中西部小步快跑,慢慢追趕著東部的時候,一場更為深刻的變局悄然發(fā)生了——以秦嶺-淮河為界,968萬平方公里的江山被一劃為二,而在今天,這里也成了大國經濟版圖的分水嶺。南方,大批的明星城市頻頻崛起,光彩奪目;北方,往昔工業(yè)重鎮(zhèn)紛紛褪色,不無失落?!澳细弑钡汀壁s超“東強西弱”,成為當今中國最值得關注的區(qū)域差距。伴隨著這種差距的拉大,可能未來真有一天,東部支援西部就不再強調,取而代之的,是南方幫扶北方,并上升為國家重心。
【01】
每年,國家統計局都會公布36個主要中心城市的GDP: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廣州、重慶、天津、成都、青島、武漢、杭州、南京、長沙、寧波、鄭州、濟南、西安、福州、大連、合肥、長春、哈爾濱、石家莊、沈陽、昆明、南昌、廈門、南寧、太原、貴陽、蘭州、呼和浩特、烏魯木齊、銀川、???、西寧、拉薩
這些城市掌握著全國最多的資源與財富。我們既可以按照南北之分,也可以按東西(這里的西部為廣義概念,包含中西部和東北,下同)之別,將它們分為兩個不同的陣營。經過統計,我們發(fā)現了一個很少人注意到的變化——東西部之間的差距,正在大幅縮小,而南北之間的差距,卻呈現出拉大之勢。
2006年,東部陣營的體量,占36個城市GDP總和的63%,比西部整整高出26%。后來這個差距逐步收縮到了16%。換句話說,內陸的重點城市,慢慢地追上了沿海發(fā)達地區(qū),將東部的靠海優(yōu)勢削弱。
反觀南北。南北之間的差距,已經從入世之初的10%擴大到了18%。即便同是西部,西南表現強過西北,同是東部,東南就遠超東北。
盡管今天中國仍是東強西弱,但南高北低的問題,顯然要更加突出。
【02】
從2018年的經濟數據來看,南方省份的表現的確明顯優(yōu)于北方。
比如增速前十名的省份,只有陜西是北方省份;增速排名墊底的五個省份,分別是天津、吉林、黑龍江、內蒙古和遼寧,全部都位于北方。事實上這種“南快北慢”的局面,已經持續(xù)了好幾年。比如,2013年至2017年這五年間,北方地區(qū)的GDP年均增速是7.3%,南方則是8.5%;論人均數據,2017年北方的人均GDP只有南方的87%左右。論頭部省份數據,這幾年全國經濟增速前三名,都被貴州、重慶、西藏、云南等地占據,內蒙古和天津兩個2013年前經濟增速冠軍的???,再沒有在榜單前三出現過。
南北分化的加劇,更直接的體現在城市群、重點省份和重點城市的對比上。三大核心城市群本來就有兩個在南方,京津冀城市群近幾年又出現了活力下降的趨勢,經濟總量的全國占比從2014年的10.4%,下降到2018年的9.45%。不久前的《中國流動人口發(fā)展報告2018》顯示,京津冀的流動人口增速放緩,留居意愿降低。
重點省份如山東和江蘇,前者雖然貴為經濟第三大省,但存在感一向很低,和江蘇的經濟總量差距,從2013年的4477億擴大到2018年的16126萬億。與此同時,河北已經先后被四川、湖北、湖南反超,東北遼寧則從2013年的全國第七位,掉到了十四位左右。
如果將視線拉長到改革開放以來,北方的一些重點城市,無疑會相當失落。1978年,經濟十強城市中,北方有北京、天津、沈陽、大連、哈爾濱、青島6座城市;經濟二十強中,北方城市則占據11個席位,和經濟總量一樣,頭部城市南北分布相對均衡。不過四十年之后風云突變,區(qū)域經濟的領跑者大部分都變成了南方城市。
2018年,經濟十強城市中北方只剩下北京和天津,二十強則只剩下北京、天津、青島、鄭州4個。那些曾經出現在二十強榜單上的鞍山、唐山、大慶等資源城市,早就淡出了視線。6年前的天津一度風光無限,趕超廣州似乎已指日可待,重寫北上廣深的一線神話就在眼前,轉眼不過一瞬間,今天這座拱衛(wèi)京畿的門戶城市,陷入了經濟增速墊底的尷尬。號稱“中國曼哈頓”的濱海新區(qū),曾經野心勃勃,去年一下子擠出了3千多億的水分,將天津擠出GDP五強席位。
在南方,貴陽這個不沿海、不沿江、不靠邊的貧瘠之地,曾經連“三線建設”也拯救不了,今天卻化腐巧為神奇。它一邊化身基建狂魔,一邊乘勢而上打造千億產業(yè)大數據,GDP增速曾連續(xù)4年全國第一。韜光養(yǎng)晦的西南小城幾年就成功讓十二分之一的人口脫貧。
在北方腹地,錦繡太原城沉默失語,這座曾經的工業(yè)重鎮(zhèn),其GDP還不及江蘇昆山一個縣級市。
在南方沿海,粵商、浙商抓住改革開放的潮頭,不斷開拓民營經濟的邊界,杭州從20年前的旅游勝地,變成了中國互聯網勝地。深圳從40年前的無名漁村,崛起成中國科創(chuàng)的代言人。晉商無力“三足鼎立”,只有粵、浙商人“雙雄爭霸”。在南方,成渝城市群抓住了產業(yè)轉移的趨勢,穩(wěn)扎穩(wěn)打,雙子星重慶、成都的GDP位列全國前十。
在北方,東北鐵銹帶的振興仍是困難重重。沈陽作為“共和國長子”的榮光不再,GDP徹底跌出前二十,房價邁不過一萬元,淪為名副其實的失落第一城。哈爾濱、長春、鞍山也是一樣,重工業(yè)勉勵維持,人口大量流出,東北塌陷成了茶余飯后的話題。40年前,中國經濟TOP20的榜單上還有11個北方城市。40年后,只剩下5個——北京、天津、青島、鄭州、濟南。
歷史,似乎站在了南方這邊。
【03】
從中央到地方,全國各地都在著急南北差距。2018年5月,發(fā)改委原副主任在公開場合表示——南北經濟差距太大了,去年“南方GDP實現52.5萬億元,占全國總量的61%左右,是1980年以來占比最高的時期,相應的北方的占比下降到39%左右”。
去年,山東方面歷數山東痛點,坦言從2008年到2017年,山東一直在后退,“標兵漸行漸遠,追兵越來越近,發(fā)展形勢逼人,競爭態(tài)勢逼人。”山東雖貴為全國經濟第三大省、北方的扛把子,但短短九年時間里,山東與廣東的GDP差距從5860億擴大到了1.72萬億,和江蘇從50億擴大到1.32萬億,差距翻了264倍……
所謂洞中方一日,世上已千年,北方手中流失的東西已超出想象。
錢在流向南方。本外幣存款余額相當于城市的小金庫,它所反映的是一座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??v觀前15名的榜單,北方只有四所城市入圍。而同比增速方面,北方城市多為墊底,天津甚至負增長。在中國經濟換擋的當下,南方成為資本最為活躍的主會場。
(成都2017年人口包含簡陽,所以要減去107-111萬才準確)
人在流向南方。全國五年來人口凈增前十的城市,北方城市只有3個,而前五名全被南方收入囊中。北雁南飛,成為中國人口大規(guī)模流動的主要趨勢。如果按照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來衡量一座城市有多年輕,北方老齡化嚴重,而珠三角簡直是年輕的小伙子。老邁的北方將如何追趕青春無敵的南方?
【04】
為什么,在不到十年時間里中國發(fā)生了如此大的轉變?
這里邊有“地理優(yōu)劣”的因素。放眼全世界,幾乎多數的發(fā)達國家都分布在溫帶地區(qū),這里有舒適的溫度,適度的降水,非常適合人類的經濟活動。沿海的氣候條件也會內陸更優(yōu)越,人口自然會往沿海集聚??赡苣銜f,難道發(fā)達的北歐地區(qū)就不冷嗎?冷,但是和東北一比,簡直太暖和了。中國最北的省會哈爾濱位于北緯46度,法國的巴黎是北緯48度,英國的倫敦北緯51度,芬蘭的赫爾辛基北緯60度。哈爾濱雖然看起來緯度低一些,但一月均溫卻比它們低上15-20多度。在中國北方,低溫氣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當地的經濟活力。東北尤其如此。在最冷的節(jié)氣大寒,深圳的天使投資人還可以在暖陽下的咖啡館不斷約見項目方,吉林的老板只想抱著老婆孩子熱炕頭,能出來見個面都是過命交情了。
地理因素掣肘住北方的發(fā)展。當然,北方經濟差也不能全怪氣候。北衰南強的變遷,其實也勾勒出了中國經濟轉型的進程。計劃經濟初期,中國選擇走重化工道路。北方城市根正苗紅,一陪到底,東北為共和國打造鋼鐵軀干,西北守住邊疆的咽喉,山西則為全國輸送源源不斷的黑色血液,支撐了中國經濟的半邊天。歷史上的北方,做出了不可抹去的巨大貢獻。改革開放后,中國的視野變得前所未有的廣闊。南方的步子邁得最大,民營經濟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,江蘇有蘇南模式,廣東有深圳模式,浙江有溫州模式。而成都、重慶、武漢、合肥等內陸地區(qū),也借著長江這條黃金水道,借著上海這個中國第一大城市的跳板,與全球經濟發(fā)生關聯。
如今新舊動能轉換,北方國資源依賴性的重化工經濟模式,在工業(yè)化初期能起到打基礎的功能,一旦走過了這個歷史階段,結構老化、產能過剩、環(huán)境污染等問題會日益凸顯,發(fā)展就顯得有點步履緩慢了。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不同階段,中國選擇了不同的發(fā)展模式,也成就了南北方分叉的宿命。
今天,歷史的重擔已經從北方轉移到了南方。變的是重心,不變的是使命。在大國崛起的道路上,沒有一刻可以松懈,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掉隊。一個都少不了。